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将于2021年10月11-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中国昆明举行。建设银行秉承社会责任与大行担当,不断加大绿色金融的投放力度,以新金融行动助力生态环境改善目标的实现,为发展生物多样性和绿色金融贡献大行智慧与力量。
近年来,建设银行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担当起环境保护大行责任,结合自然生态治理领域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助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湖南省常德海绵城市建设是响应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的重要举措,提倡将城市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优化周边水质环境,促进生态物种和谐共生。建设银行创新信贷投放方式,成立了同业首笔专门用于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绿色产业基金,为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多样性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水乡成隐患
湖南省常德市深处洞庭湖区,区域内共有河湖面积78万亩,年均径流总量1356亿立米,占洞庭湖年均入湖径流总量的48%。常德人与水共生,水患、水灾就犹如一个魔咒,困扰常德人民多年,当地人形容“常德最大的市情就是水情,最大的忧患就是水患”。1996年,常德发生大小水灾险情7500余处,其中溃垸性大险27处,290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70亿元。1998年常德又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全市248万人口受灾,出现多处溃堤等特大灾情,直接经济损失90多亿元。城市内涝也曾经困扰常德多年,每逢暴雨,市区必定街巷积水,道路无法通行,居民家中进水,严重影响生产生活。
生活垃圾污染水源也是老大难问题,常德市内水系发达,新河、白马湖、穿紫河、柳叶湖、沾天湖等湖泊、江河相互连通,污水源源不断通过洞庭湖流向长江。穿城而过的穿紫河,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扩展被填埋,分割成了多段水体,受垃圾与沿岸污染影响,穿紫河生态严重恶化,水体黑臭,曾一度被称为“黑臭河”。
加强水资源治理,建设“碧水、蓝天、白云、青山”的生态环境成为常德人民的迫切需要和市委市政府的强烈愿望。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将常德市作为16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之一,为常德市水灾防治、生态修复带来了新的生机。
但资金问题成了新的难题,根据规划,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涉及110个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这对一个内陆地区的三线城市而言,压力很大。
水滴终穿石
建设银行一直高度重视常德市的水患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在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申报过程中,在湖南省分行层面成立专项服务团队,抽调最强力量开展攻坚,研究海绵城市相关政策和国内外相关建设方案,第一时间对接当地政府,反复与客户沟通,充分了解项目初步安排和客户需求,协助客户高质量完成了海绵城市的试点申报。
在常德市成功纳入试点城市后,建设银行继续为客户提供项目融资方案咨询,经过认真研究、仔细比对各类融资方案,最终提出用产业基金的模式创新来解决资金问题。建设银行由资金的提供者转变为投融资服务的供应商、金融平台的牵头方与协调人、撮合者。常德市最终与建设银行签订了银政合作意向,在建设银行的牵头下,产业基金引入多样化的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渠道。
水善利万物
海绵城市基金成立后,建设银行加强资金监管,按照项目进度合理调度资金,确保资金全部用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上。相关项目建设主体改造河堤、广种水生物、疏通河道、增加调储容积,修建地下管网和新型雨水泵站、改造排水口、建设生态滤池,积极做活“水文章”,让常德遍置“海绵”体,远离内涝和水灾,真正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
经过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常德市实现了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清新;柳叶湖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穿紫河杨柳拂面,水流潺潺;街头公园水清景秀,鸟语花香,一派自然和谐景象。如今的常德,从湖泊水系到公园绿地、从城市主干路到街头巷尾、从公建区到社区,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因为海绵城市建设而悄然发生着变化。
治理后,常德市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全面提升,一级水源保护区水质达到II类,常德境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如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金钱松、野生银杏树、红豆杉和大型猫科动物云豹、白颈长尾雉、林麝等群落种群、数量均呈上升趋势,野生鸳鸯、野生大鲵等多年少见的濒危物种也频频出现,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新的生态系统在这里悄然萌生,落霞与群鸥齐飞之景得以再现,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常德市已成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公约》的三大主要目标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公平和合理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产生的惠益、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简称 “COP15”),受疫情影响推迟至2021年10月在云南昆明召开,将是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会议将确定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2021-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展望205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愿景。